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

方莖金絲桃



  • 科別:金絲桃科
  • 學名:Hypericum subalatum Hayata
  • 特徵:灌木,高可達 2 公尺,具有多數分枝;枝條直立或斜上昇,四稜形或帶四條狹翼,光滑無毛。葉狹橢圓形至披針形或狹長橢圓狀橢圓形,長 2~6.5 公分,寬 0.6~1.5 公分,先端銳尖,有時亦有圓而具有尖突,基部楔形,紙質,全緣,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為淡綠色,具有淡色的腺點;無葉柄。花頂生,單生或 2~3 枚呈總狀花序,開放時徑 2~2.5 公分;花序短,長 1~3 公分,光滑無毛;花柄細長,長 0.4~0.7 公分;萼片倒披針形或橢圓形,長 0.5~0.8 公分,寬 0.1~0.2 公分,先端銳尖至短漸尖,在果實時則呈直立狀態;花瓣黃色,倒卵形,長 1~1.2 公分,寬 0.6~0.8 公分,早落性;雄蕊多數,呈 5 叢狀排列;花藥黃色,有琥珀色腺體;子房卵形,長 0.2~0.4 公分,5 室;花柱 5 枚,完全合生為一體。蒴果狹卵形至圓柱形,長 0.7~0.9 公分,寬 0.4~0.4 公分;種子橢圓形,暗黃褐色,僅有少數的假種皮,有頂生的附屬物。花期在4月至5月,果期6~8月。
  • 分佈:臺灣特有種(Endemics) 。主要分布於北臺灣(Northern Taiwan)與東臺灣(Eastern Taiwan)。低海拔約 300~800 公尺的山地,多見於石灰岩地上,較為少見。分布地為臺北縣屈尺(Chuchuh)。
  • 用途:綠美化用、藥用。
  • 栽培重點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、高壓。栽培介質以砂質或腐植質壤土為佳。生育期間施肥2~3次。花後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施以強剪,綠籬更需常修剪。
保育等級描述:瀕臨絕滅(Endangered)Endangered屬於小而持續下降之族群,能繁殖之成熟個體少於2500株,且隔離之成熟能繁殖個體少於250株。

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

臭娘子





  • 科名:馬鞭草科(Verbenaceae)
  • 學名:Premna serratifolia Linn.    
  • 別名:牛骨仔樹、牛骨仔、鈍葉魚臭木、臺灣魚臭木、厚殼仔
  • 特徵型態: 小喬木或灌木,常綠或落葉性,嫩枝、葉及花序均被毛,具臭味。單葉,對生,具葉柄, 闊卵形、橢圓形或闊長橢圓形,葉基圓形或近心形,葉尖短突尖,葉緣全緣或不規則小鋸齒,側脈 4~7 對,下表面密佈腺點。花序為繖房狀聚繖花序,頂生或腋生。
  • 分佈: 台灣全島平野、山麓及濱海叢林內。
  • 用途: 觀賞用、用材。

雙面刺

  • 科名:芸香科(Rutaceae) 
  • 學名:Zanthoxylum nitidum (Roxb.) DC. Fagara nitida Roxb. 
  • 別名:崖椒、崕椒、兩面針、花椒、黃根、胡根、山胡椒、古月娘、白馬屎、鳥不宿、鳥踏刺、上山虎、崖根、鱟殼刺、碌碡藤、蔓椒、豕椒、豬椒、豨椒、狗椒、金椒、入地金牛、古月根、胡根、黃根、雞雉卵、光葉花椒、Zyabansaru(排灣)
  • 形態特徵:攀緣性藤本灌木,枝條有倒鉤刺,老莖有脊骨突起;小枝,葉軸及小葉均具刺。雙面有刺,質地略厚且有光澤,長橢圓形 。雙面刺葉呈羽狀複葉,橢圓形,它的名字便是因葉中肋兩面都長有暗紫紅色的刺而來,不過有些植株只在葉背面有刺。但也一些植株,有的是單面有刺、甚至是雙面都沒有刺。
  • 分佈:常生長於全島海邊至低海拔山地,最高可達 700 公尺處,叢林或路旁,甚為普遍。
  • 用途:1. 園藝觀賞用2. 多數鳳蝶幼蟲之食草:其嫩葉是玉帶鳳蝶、黑鳳蝶的主要食草。。3. 藥用

火焰木

  • 科名: 紫葳科(Bignoniaceae)
  • 學名: Spathodea campanulata P.Beauv.
  • 別名: 火燄樹、火焰樹、佛焰樹、泉樹、森林之火、金香樹
  • 形態特徵: 株高可達十公尺以上,小葉長橢圓形至長披針型,先端尖,葉脈凹狀極明顯,秋未冬初花自枝條端結蕾,花苞萼片向內彎曲聚生,呈圓形,小花自圓形的花苞外圍逐漸綻開,色豔如火,極為悅目美觀。花謝後隨即結果,果皮赤褐色,內有種子,可用於播種。
  • 用途: 1.庭園美化樹或行道樹:常綠的喬木,春夏時節開花,倒鐘形似火焰般的花朵遍生在樹冠頂端,甚為美觀。2.鳥類食餌用之樹種:倒鐘形似火焰般的花朵遍生在樹冠頂端,甘甜的花蜜,提供鳥類、蜜蜂及蝴蝶很好的食餌。3.藥用:性味:苦、辛、涼。效用:根:收斂,健胃,止瀉。治胃病,胃痛,下痢;花:治胃潰瘍。

臺灣金絲桃


  • 科別:金絲桃科
  • 學名:Hypericum formosanum Maxim
  • 特徵:灌木,枝條開張下垂。幼莖四稜形且兩側壓扁,成熟後呈圓柱形。節間長1.5cm,短於葉長。 葉無柄,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,長2-6cm,寬1.1-2.9cm,先端大致鈍圓稍銳尖,基部楔形至圓形,邊緣平坦,近革質,表面綠色,背面淡綠帶有灰色腺點,主側脈1-2對,上方1對形成一近邊緣脈,中脈有7條羽狀的分枝,第三級脈網很纖細或不可見,近邊緣的腺體密集,葉片腺體明顯點狀;莖下部葉遲落。 花序具l-3花,頂生,花直徑約2.5-3.5cm,萼片略為合生,在花蕾時直立,結果時上舉,披針形或狹橢圓形至倒披針形或橢圓狀卵形,花瓣金黃色,開張而有內彎的先端。花期4 月,初果期5月。
  • 分佈:臺灣特有種 ,模式標本採自淡水,分布地包括基隆(Keelung),台北縣:大屯山(Tatunshan)、石碇(Shihting)。生於海拔0-500m,排水良好的海岸或石質地。
  • 用途:觀賞植物。
  • 栽培重點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、高壓。栽培介質已砂質壤土為佳。生育期間施肥2~3次。花後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施以強剪。
保育等級描述:易受害(Vulnerable)Vulnerable屬於小而且狹隘分布之族群,實際占有面積小於100平方公里。

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

胡椒木

  • 科名:芸香科
  • 學名: Zanthoxylum piperitum DC.
  • 別名: 胡椒樹、山椒、蜀椒、風車草
  • 形態特徵: 常綠灌木。奇數羽狀複葉,葉基有二枚短刺,葉軸有狹翼。小葉對生,倒卵形,長 0.7-1 公分,革質。葉面濃綠富光澤,全葉密生腺體。雌雄異株、雄花黃色,雌花紅橙。果實橢圓形,綠褐色。全株具濃烈胡椒香味。
  • 用途: 1. 庭園美化、綠籬、盆栽。2.食用

  • 科名: 薔薇科
  • 學名: Prunus persica (L.) Batsch
  • 別名:  桃仔樹、紅桃花
  • 型態特徵: 灌木或小喬木,樹皮灰色,老幹上常有片狀剝落的樹皮,芽有短柔毛。 互生或叢生枝端,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先端長尖,邊緣有鋸齒或細鋸齒緣,無毛,葉揉碎有杏仁奶香;葉柄上端有腺體花單生,粉紅色,春天時,常會讓經過的人讚賞不已;常 1~3 朵叢生,花瓣 5 或 5 的倍數先端鈍,顏色除了粉紅色外,尚有白、紅及深紅。 果為核果,闊卵形, 1 縱凹溝先端銳尖,外面密生短柔毛,果肉厚;果核有皺溝。 
  • 分佈: 原產中國台灣廣泛栽培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。
  • 用途: 食用、觀賞、藥用

蘭嶼馬蹄花


  • 科名:夾竹桃科(Apocynaceae)
  • 學名:Tabernaemontana subglobosa Merr.  Tabernaemontana dichotoma Roxb
  • 別名:大葉山馬茶、革葉山馬茶、蘭嶼山馬茶、卵果山馬茶、蘭嶼狗牙花、牛比樹
  • 型態特徵:具乳汁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 4 公尺,具多數分枝,小枝條伸長,粗壯,圓柱形,光滑無毛。單葉,具葉柄,柄長 0.5~2 公分,堅韌;葉片長 10~20 公分,寬 3~8 公分,半革質,長橢圓形、倒卵形或線狀長橢圓形,葉基銳形,葉尖鈍圓形,葉緣全緣,側脈 15~20 對。花序為聚繖花序,花軸長 5~10 公分,花少數;花白色至黃色;無苞片;花萼厚,裂片圓形;花冠白色,冠筒黃色,圓筒狀,長 1.5~2 公分,徑 0.4~0.6 公分,上部收縮,裂片長橢圓形。果實為蓇葖果,長 3~4 公分,寬 約 2 公分,常雙生,成熟時橘紅色;種子頂端不具叢毛。
  • 分佈: 台灣東南外海的離島-蘭嶼島上的森林邊緣或路旁,較常見。
  • 用途: 1.綠籬、園藝景觀綠化植栽:南部海邊鄉鎮有栽種為行道樹。2.藥用:性味:全株:苦、辛、溫,有毒。

番龍眼



     
    
  • 科別:無患子科
  • 學名:Pometia pinnata Forster
  • 別名:臺東龍眼
  • 型態特徵:常綠中至大喬木。植株生長快,樹冠不規則形。樹皮茶褐色。葉互生,新葉為紅色,偶數羽狀複葉,小葉對生或近對生,4~10 對,長橢圓形或橢圓狀長披針形,厚紙質,先端漸銳尖,基部形圓而歪斜,疏鈍鋸齒緣,兩側小葉較小,表面暗綠色,反面黃綠色。圓錐花序細長尾狀,頂生;花雜性,花瓣黃白色,花藥紅色。圓球形的果實起初是綠色的,成熟時轉成橄欖綠色,直徑約 3~4 公分;果實內含一粒種子,種子褐色,外面包裹著一層透明黏質假種皮,這層假種皮甜美多汁,與龍眼的假種皮一樣。
  • 分佈:生長於 800 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。台灣僅東、南部有少量栽培。
  • 用途:成熟果實(假種皮)可供食用;亦可做行道樹、誘鳥樹;木材可作為建築或造船材料。

內苳子



  • 科別:樟科
  • 學名:Lindera akoensis Hayata    
  • 別名:
    內冬子、台灣香葉樹、刺子樹、刺木樹、辣仔樹、辣子樹、屏東釣樟
  • 形態特徵: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。葉互生,卵形、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 3~5 cm,寬 2~3.5 cm,先端驟尖,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,革質,表面有光澤,背面沿脈有毛,羽狀脈,主脈上凹下凸,網脈兩面明顯呈小格狀。繖形花序腋生,無總梗。核果球形,熟時紅色。
  • 分佈:台灣特有種臺灣全境低海拔山地矮林內自生
  • 用途:優良的庭園樹、綠籬樹種,亦可做為藥用。

臺灣雀梅藤

  • 科別:鼠李科
  • 學名:Sageretia thea var. taiwaniana
  • 別名:
  • 型態特徵:雀海藤的變種,幼枝無刺。葉片極小,互生,倒卵形或橢圓形,先端有刺狀突尖,細鋸齒緣,硬紙質。花液生,小花黃褐色。核果橢圓形,熟果由紅轉成紫黑色。
  • 分佈:台灣特有植物,原生於花蓮綠水、台東等地區,中、低海拔山區。園藝景觀零星栽培。
  • 用途:園景美化、綠籬。
  • 栽培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法。栽培介質以砂礫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綠籬隨時做修剪,植株老化施以重剪或強剪。

桶鉤藤


  • 科別:鼠李科
  • 學名:Rhamnus formosana Matsum.
  • 別名:桶鉤藤、臺灣鼠李、黑目仔、本黃芩、山藍盤、黃心樹
  • 型態特徵:常綠匍匐狀灌木,莖伸長,長可達 5 公尺,全株無針刺;枝條細長,具有皮孔,幼枝綠色帶紫褐色,幼時有黃褐色絨毛或近似光滑無毛。葉厚紙質,大小二型葉片,在同側交替互生大葉長橢圓形,先端銳尖,基部近圓形,邊緣具鈍鋸齒;小葉卵形或近圓形;表面呈有光澤綠色,無毛,背面淺綠色,被短柔毛,或沿脈和脈腋被疏毛,側脈每邊 5~8 條,上面稍下陷,下面凸起;葉柄被黃褐色密短柔毛。花小形,單性,雌雄異株,但有時亦有雌雄同株者,2~8 枚叢生葉腋,有時看起來好似排成總狀花序;如有花序則長 1~2 公分,常有柔毛。核果圓球形或倒卵狀球形,基部有宿存的萼片,深紅色,成熟時變黑色,具 3 分核。
  • 分佈:臺灣海拔1,000公尺左右之闊葉林中及灌叢中甚為普遍。
  • 用途:枝常呈匍匐狀,木材黃褐色,質堅,甚強韌,彎曲性強,可彎成木桶等之提手或藤椅背。藥用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施以強剪。

倒卵葉山龍眼

  • 科別:山龍眼科
  • 學名:Helicia rengetiensis
  • 別名:蓮花池山龍眼
  • 型態特徵:幼枝光滑。葉互生,倒卵形,先端銳,疏鋸齒緣,革質。總狀花序,液生,小花黃白色。堅果球形或橢圓形,熟果黑色,常成串下垂。
  • 分佈:台灣特有植物,原生中部、南部之低海拔山區闊葉樹林中。園藝景觀零星栽培。
  • 用途:園景樹
  • 栽培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高壓法。栽培介質以砂質壤土為佳。春至下自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。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。

山龍眼

  • 科別:山龍眼科
  • 學名:Helicia formosana
  • 別名:台灣山龍眼、山枇杷、菜甫筋
  • 型態特徵:幼枝及花序有絨毛。葉互生,倒長卵形或長橢圓形,先端漸尖或銳,疏鋸齒緣或偶有全緣,厚革質或薄革質。總狀花序,液生或幹生,多束管狀小花乳白帶淡紫紅色,簇生成穗狀。堅果球形,熟果暗褐色,果頂有小突尖,形似龍眼。
  • 分佈:中國大陸南部、爪哇。台灣原生於中、低海拔山區闊葉林中。園藝景觀零星栽培。
  • 用途:園景樹。種仁有毒,不可食用。要用可治腸炎腹瀉、風濕痛、跌打損傷等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高壓法。栽培介質以砂質壤土為佳。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修剪主幹下部側枝能促進長高。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。

白雞油





  • 科別:木犀科
  • 學名:Fraxinus formosana Hayata
  • 別名:光臘樹、脫皮樹、山苦楝
  • 型態特徵:半落葉喬木,樹皮薄,灰白色,作片狀剝落,幹上留有雲形剝落痕跡葉為奇數羽狀複葉,對生,具葉柄,柄及葉軸具縱溝;小葉 2~5 對,具短柄;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,葉基楔形,葉尖銳尖,葉緣全緣,上下表面無毛,有時葉柄與脈上被毛;秋天葉片會轉黃。花序為密錐花序,花密生,頂生;花黃白色,被毛。果為翅果,長約 3 公分,果形狹長呈片狀生長,披針狀篦形,先端鈍或凹,平滑,成熟時褐色
  • 分佈:分布於低海拔季風林。北部分布於海拔1800公尺以下至500公尺及南部1800公尺以下至700公尺範圍暖溫帶闊葉林帶。
  • 用途:木材是好的家具材料,適合作為庭園樹、行道樹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幼樹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或落葉後修剪整枝,修剪主幹下部側枝能促進樹冠長高。成樹移植之前需斷根處理。

臺灣梣

  • 科別:木犀科
  • 學名:Fraxinus insularis Hemsl
  • 別名:白雞油舅、白雞油、枸土、苦櫪木
  • 型態特徵:中或大喬木;幹較直,樹皮厚,帶褐色,常呈薄片狀剝落,留有雲形剝落痕;具多數分枝,小枝條直立或斜上昇,圓柱形,綠色,光滑無毛。葉為奇數羽狀複葉,對生;小葉 5~7 枚,披針形或長卵形,先端尾狀漸尖,基部鈍至楔形,紙質,細鋸齒緣;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淡綠色;羽狀脈,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側脈每邊 4~6 枚,惟較不明顯;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;小葉柄短,長多不及 1 公分,光滑無毛;葉柄及小葉柄基部腫大,深紫色。花小型,雜性,白色或淡灰色,微帶香味,密被柔毛;開放時徑 0.4~0.5 公分,呈二歧狀聚繖花序成圓錐狀排列,腋生或頂生,與葉等長或稍長。果實為翅果,長披針形,先端冠有殘存的花柱及淺裂。
  • 分佈:台灣生長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地,最高可達海拔 1,500 公尺處,叢林內或路旁,較常見。
  • 用途:木材為優良家具及運動器材製造用材。優良綠蔭樹種:生長迅速,對土嚷之要求,隨地而安,抗旱性強,為臺灣的重要闊葉樹造林樹種,亦常在校園及庭園栽植為觀賞樹或當行道樹,亦可作為水土保持植物。
  • 栽培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夏季施肥2~3次。冬季落葉後修剪整枝。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。

流蘇


  • 科別:木犀科
  • 學名: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. & Paxton var. serrulatus (Hayata) Koidz.
  • 別名:牛筋條、白花茶、、四月雪、六月雪、烏金子
  • 型態特徵:葉性中喬木,樹幹略呈通直,樹皮灰褐色,粗糙,具多數分枝,小枝條在幼時近似光滑無毛。葉對生,橢圓形或近於圓形,先端鈍或略凹,基部鈍或圓,厚紙質或薄革質,全緣或幼時略有鋸齒,老葉則為全緣;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帶淡綠粉白色;表面光滑無毛,背面中肋有毛茸;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;葉柄被毛。花多數,頂生,白色,略帶香味,開放時呈繖形狀聚繖花序;花序略帶柔毛;花柄細長,光滑無毛,基部具關節。果實為核果,卵形至橢圓形,徑約 1 公分,熟時呈紫黑色,味澀難食;內有種子 1 枚,圓形。
  • 分佈:臺灣原產於大漢溪流域的桃園、大溪、角板山、南崁及新竹香山、台北林口台地一帶。桃園、新竹的低海拔山區,通常沿著溪流或海邊的斜坡生長,喜生於迎風處所,野生的已極為罕見。
  • 用途:庭園觀賞:樹形茂密,翠綠,是很好的庭園觀賞植物。嫩葉可用以製茶:中國大陸農民常在流蘇葉萌芽時,採其嫩芽葉以製茶,香味不亞於龍井,故有茶樹之稱。木材用途:流蘇木材質硬而重,紋理緻密,可供製作各種器具,例如:木材可製作算盤子。可作為嫁接桂花之砧木。藥用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或高壓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土壤為佳。秋末至春季施肥2~3次。花後修剪整枝,促使枝葉茂盛。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。

皮孫木

  • 科別:紫茉莉科
  • 學名:Pisonia umbellifera (Forst.) Seem.
  • 別名:水冬瓜、黏鳥樹、繖形花腺果藤
  • 型態特徵:高可達 18 公尺,徑 40~80 公分,樹皮平滑,灰色;小枝條薄,中空,光滑無毛。葉對生,近輪生或互生,密集地叢生於小枝條先端,卵形,闊卵形至長橢圓形,先端漸尖,基部鈍或漸狹,全緣,肉質,革質,表面光滑無毛及帶有光澤,背面顏色較淡,葉柄光滑無毛。花多數,白色,單性花,雌雄異株,呈頂生複聚繖花序或假繖形花序;花序密生短褐色毛茸,在果實時延伸至 25~30 公分,此時多呈下垂狀。果實着生於長 1.5~3 公分之果梗上,紡鎚形,無刺,有肋 5 條,肋間具有黏質液。
  • 分佈:台灣生長於恒春半島一帶,向東可擴展至台東知本地區,蘭嶼也有分布。海岸或低海拔之山地,最高可達 500 公尺處,南仁山石板屋遺跡附近也有分布。
  • 用途:綠化觀賞樹種:皮孫木的功能常用來涵養水源,在海邊,有人種來觀賞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或高壓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至秋季施肥3~4次。春季修剪整枝。成樹移植之前需斷根處理。

蘭嶼赤楠

  • 科別:桃金孃科
  • 學名:Syzygium simile (Merr.) Merr.
  • 別名:
  • 型態特徵:常綠小喬木,小枝細長,亮棕色,嫩枝呈圓柱形,光滑。單葉對生,長約6~8公分,寬約3~4公分,倒披針形、倒卵狀橢圓形或少數呈長橢圓形。葉基漸尖或銳形,全緣,葉背散佈腺點,且中肋明顯突起。聚繖狀花序腋生,果實球形。
  • 分佈:綠島、蘭嶼、菲律賓
  • 用途:點景、叢植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。春至秋季施肥3~4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修剪主幹下部側枝能促進長高。成樹移植之前需斷根處理。

臺灣赤楠


  • 科別:桃金孃科
  • 學名:Syzygium formosanum (Hayata) Mori
  • 別名:大號犁頭樹、赤蘭、臺灣赤楠、番仔掃帚、紅芽赤楠
  • 型態特徵:老莖的樹皮有不規則細裂紋;枝條纖細,光滑,嫩枝梢呈 4 稜形單葉,對生,革質,具葉柄,長橢圓形或倒卵形,葉基銳尖或下延形,葉尖鈍型或短尾狀,先端漸尖,葉緣全緣,上下表面側脈明顯,下表面有細點,新葉褐紅。圓錐狀聚繖花序,頂生,呈 2~3 叉狀分歧,具苞片,花白色,花萼鐘形,先端截形,花瓣 4 片,圓形,合生呈冠蓋,易於脫落。漿果,歪球形,頂端有一圈狀突起。
  • 分佈:全島低中海拔森林中。產在中南部及恆春半島之闊葉林內。臺灣特有種
  • 用途:可供建築用及製造各種器具:材質富韌性,可供建築及製造各種器具(槌柄鋤頭柄)。園景樹、綠籬:樹形優雅,生長緩慢,適合綠籬、園景樹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至秋季施肥3~4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修剪主幹下部側枝能促進長高;綠籬隨時做必要之修剪。成樹移植之前需斷根處理。

小葉赤楠

  • 科別:桃金孃科
  • 學名:Syzygium buxifolium Hook. & Arn.
  • 別名:山烏珠、赤蘭、小葉赤蘭、小號犁頭樹、番仔掃帚
  • 型態特徵:常綠小喬木或灌木;樹皮暗灰色,有不明顯縱向細縫裂,且成細小薄片狀剝落,皮孔不顯著,具有多數分枝;枝條光滑,剛長出來的小枝條四稜形。葉單生,對生,長橢圓形至倒卵形,先端鈍或銳尖,有時微凹頭,基部銳尖至漸狹,革質,全緣,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略帶白粉狀,表裡兩面皆光滑,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側脈多數,不明顯;葉柄光滑無毛。花多數,黃色或黃白色,較小,開放時多在 1 公分下,呈頂生聚繖或圓錐花序;花序具有多數分枝,光滑無毛;花萼筒鐘形,先端有裂片 4 枚,裂片甚小,齒狀;花瓣 4 枚,小,離生,早落性。果實為漿果,球形,先端有殘存的花萼,成熟時黑色;種子僅有 1 枚,圓形,略帶光澤。
  • 分佈:普遍常見於台灣低海拔山區稜線、闊葉叢林內或森林邊緣,最高可達 1,400 公尺處
  • 用途:綠籬園景樹:適合作綠籬與園景樹。 製作民生用品:木材質地緻密、堅重,且韌性佳,可供作器具柄及特殊建材,早期泰雅人常用來製弓箭,也可供製一般器具把柄。果可生食。藥用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至秋季施肥3~4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修剪主幹下部側枝能促進長高;綠籬隨時做必要之修剪。

賽赤楠



  • 科別:桃金孃科
  • 學名:Acmena acuminatissima (Blume) Merr. & Perry
  • 別名:黑珍珠、肖蒲桃、荔枝母、火炭木
  • 型態特徵:樹皮灰黑色,成不規則龜裂狀,枝條略呈方形。葉子主要是對生,有時也會有些互生,形狀由橢圓形到卵形或倒卵形,葉先端是長尾狀,葉子基部銳形,亞革質,葉邊緣全緣,葉柄很短,小於 1 公分。頂生圓錐狀的聚繖花序,花具短梗,花色淺粉紅色,花萼筒呈倒圓錐狀,淺粉紅色或淺黃綠色;花瓣通常 5 枚,圓形,粉白色。核果狀的漿果,暗紅色且呈倒圓錐形,完全光滑的球形,。果熟時,顏色漸漸轉為紫紅色,一直到成熟的暗紫紅色。種子僅數枚,種皮與果皮是粘合在一起的。
  • 分佈:中國的華南地區、緬甸、泰國及菲律賓;在台灣,只有離島的蘭嶼是原生地。
  • 用途:庭園觀賞樹。日常用途:賽赤楠的達悟話是「aponokarunrun」或「ariyuk」,是當地人砍其樹幹或枝條作為「工作房」的支柱,或用作厚木地板的木材及曬飛魚的架子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法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至秋季施肥3~4次。春季修剪整枝。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。

山桂花


  • 科別:紫金牛科
  • 學名:Maesa japonica
  • 別名:
  • 型態特徵:枝條深攀緣狀。葉互生,長橢圓形或披針形,先端銳或漸尖,全緣或疏齒緣,厚革質。總狀或圓錐花序,液生,小花白色。漿果近橢圓形。
  • 分佈:中國大陸、日本。台灣原生於中、低海拔山區闊葉樹林中。
  • 用途:園景美化。要用可治頭痛、水腫、皮膚風毒等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法,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,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施以重剪。

台灣山桂花

  • 科別:紫金牛科
  • 學名:Maesa perlaria (Lour.) Merr. var. formosana (Mez) Yuen P. Yang
  • 別名:九切茶、山桂花、六角草、烏樹仔、鯽魚膽、Kurisa(排灣)。
  • 型態特徵:常綠灌木,株高可達 3 公尺,全體光滑無毛,樹皮有白斑。葉互生,橢圓形或長橢圓形,紙質,先端尖或鈍,波狀粗鋸齒緣,中肋凹下。花為短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,腋生,平滑;花密集,甚小,;花冠白色、綠白色或帶紫白,闊鐘形,5裂,裂片圓形;春季開花。果實為漿果,球形,具不明顯條紋及宿萼,熟果白色。一顆果實含黑色種子多粒。
  • 分佈:宜蘭、桃園、苗栗、台中、南投、嘉義、高雄、屏東、花蓮、蘭嶼、綠島低至高海拔闊葉樹林內。
  • 用途:綠籬、水土保持或庭植美化用:性強健,粗放,耐旱也耐濕、耐陰、抗瘠,適於綠籬、水土保持或庭植美化。藥用:性味:根:苦、平。效用:根:治赤痢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法,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,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施以重剪或強剪,綠籬隨時做修剪。

蘭嶼樹杞

  • 科別:紫金牛科
  • 學名:Ardisia elliptica Thunb.
  • 別名:蘭嶼紫金牛濱樹杞paiin(達悟語)
  • 型態特徵:葉單生、互生,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,先端鈍或圓,基部楔形或漸狹,全緣且向後反捲,革質,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,表面呈有光澤綠色,背面淡綠色,中肋及側脈於表面皆呈隆起或不顯著,葉柄基短或無。花數枚,粉紅色或有時為白色,下垂狀,腋生的繖形花序,有總柄,花序(或花軸)粗壯,光滑無毛。果實為漿果,球形,成熟時由綠色變為黃紅色再變為紫黑色,最後變為黑色,內有種子。
  • 分佈:台灣恒春半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及蘭嶼、綠島,馬來西亞,菲律賓及琉球。
  • 用途:觀賞用:常綠灌木或喬木,花果皆有可觀處,可種植為庭園觀賞樹。果實可供食用:蘭嶼樹杞成熟的果實,蘭嶼地區的小孩會摘來當零食吃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或高壓法,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,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綠籬隨時做修剪。

樹杞

  • 科別:紫金牛科
  • 學名:Ardisia sieboldii Miq.
  • 別名:白無常、萬兩金、橡棋、Taaburu(泰雅)、Otsaru(排灣)
  • 型態特徵:喬木,樹皮灰褐色或灰色,平滑,樹幹枝節處均勻膨大;樹枝互生,略粗厚,灰色,散生褐色鱗屑。單葉,互生,叢生枝稍,倒卵形、橢圓狀卵形或披針形,先端鈍、圓或少數呈漸尖,基部銳尖至楔形,全緣,革質,葉緣略向後反捲,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,表面暗綠色,背面淡綠色,略有鱗屑;葉柄有溝紋,光滑無毛。花多數,小型,白色或略帶灰色,開花呈複合的聚繖花序或近似繖形花序排列;花序腋生,基部多不具葉片;花軸長 2~5 公分,光滑無毛。果實為漿果,壓扁球形,熟時先呈紫紅色,後變成黑紫色,不具斑點,多少為肉質。
  • 分佈:中國大陸浙江、福建、日本南部、琉球及小笠原、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。
  • 用途: 庭園美化:可用於園景觀賞花木。 木材供建築、薪炭用。藥用:葉有毒,煎汁可做殺蟲劑和治創傷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或高壓法,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,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修剪主幹下部側枝能促進長高,綠籬隨時做修剪。大樹移植之前需斷根處理。

玉山紫金牛


  • 科別:紫金牛科
  • 學名:Ardisia cornudentata Mez subsp. morrisonensis (Hayata) Yuen P. Yang
  • 別名:鐵雨傘、雨傘仔、腺齒紫金牛、萬兩金
  • 型態特徵:灌木或近似亞灌木,高約 1 公尺,多不具分枝,但先端常會有開花的枝條;莖粗厚,光滑無毛。葉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有時亦有倒卵形,先端銳尖至漸尖,基部楔形,肉紙質,葉緣具細至粗鋸齒,鋸齒先端常具腺點,光滑無毛或在背面有小鱗屑或柔毛,尤以中肋基部為然;側脈多數,細,近直線形,有時終於腺點的鋸齒;表面亮綠色或暗綠色,背面淡綠色;葉柄帶有柔毛,有溝紋,帶狹翼。花 8~13 枚,小型,呈繖形花序或複繖形花序;花序側生或生長於葉腋,有毛茸;花芽呈圓錐形;萼片覆瓦狀排列,闊卵形至近似圓形,毛緣,邊緣薄膜狀;花瓣卵形,先端銳尖至漸尖,散生斑駁,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茸。果實為核果,球形,成熟時鮮紅色,無斑點或有顯著的斑點,肉質。
  • 分佈:宜蘭、台北、台中、南投,低海拔山區、山谷、山坡林下或陰濕處
  • 用途:綠籬或庭園植栽用。藥用:性味:全株:苦、平。效用:全株:消腫散瘀,活血止痛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,栽培介質以腐植土或沙質壤土為佳,年終施肥3~4次。果後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施以強剪。

硃砂根


  • 科別:紫金牛科
  • 學名:Ardisia crenata  Sims
  • 別名:大羅傘、走馬胎、鐵雨傘、水龍珠、萬龍、Tyatigaru (排灣)
  • 型態特徵:常綠小灌木,小枝纖細,灰褐色,枝與莖有關節,全株平滑,常有較後的根系,莖多不分枝,但在先端有特殊開花的分枝。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革質或厚紙質,波狀緣或皺折,少數亦有全緣,巨大型的緣生腺體,光滑無毛,表面呈有光澤綠色,被面淡綠色,背面有隆起的斑點及散生鱗屑;側脈 12~18 對,細微,略隆起於背面,常伸展至葉緣,與不明顯緣生的葉脈相連;葉脈細長,光滑無毛花 4~8 枚,白色或粉紅色,長 0.4~0.6 公分,呈簡單或複合的繖形花序或聚繖花序;花序多頂生莖上部開花的枝條,頂生,側生或腋生,散生有葉片或葉狀苞片。果實為核果,球形,,成熟時鮮紅色,平滑,有斑點,稍帶肉質。
  • 分佈:中國、日本、琉球及爪哇
  • 用途:觀賞用:果呈鮮紅色,富光澤,經久貯存果色不變,嬌豔可愛。是盆栽、庭園、觀果植物中的珍品。果實可提供雀鳥作食用。藥用:其根部可促進血液循環,並有抗菌和消腫的功效,為傳統中草藥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或高壓法,栽培介質以腐植土或沙質壤土為佳,冬至春季施肥2~3次。果後修剪整枝,盆栽三年以上需換盆換土。

臺灣厚距花



  • 科別:野牡丹科
  • 學名:Pachycentria formosana
  • 別名:紅果野牡丹,翠牡丹
  • 型態特徵:多年生亞灌木,能附生於樹幹生長。葉對生,橢圓形或倒披針形,先端鈍或漸尖鈍頭,三出脈,齒狀緣。聚繖花序,頂生,花冠粉紅色。漿果球形。
  • 分佈:台灣特有植物,原生中、低海拔山區。園藝景觀零星栽培。
  • 用途:園景美化、附生樹幹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法。栽培介質以腐植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生育期間施肥2~3次。花後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需強剪。

蘭嶼野牡丹藤

  • 科別:野牡丹科
  • 學名:Mediailla hayataiana Keng
  • 別名:早田蔓野牡丹、枇糠酸腳杆
  • 型態特徵:枝條伸長呈攀緣性或半蔓性。葉輪生,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先端突尖或尾尖,離基三出脈,全緣,厚紙質。繖形狀圓錐花序,頂出液生,下垂形,花冠粉紅色,花瓣四枚。漿果近球形。
  • 分佈:特產台灣蘭嶼
  • 用途:盆植、灌叢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法。栽植介質以腐植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至夏季施肥2~3次。花後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需強剪。

野牡丹

  • 科別:野牡丹科
  • 學名:Melastoma candidum D. Don
  • 別名:不留行、狗力仔頭(以上為台灣習用名稱);豹牙郎木,紅爆牙狼,水多年。 Kahbatuka(泰雅);Katuru(排灣)
  • 型態特徵:莖鈍四稜形或近圓柱形,高 0.5~1.5 公尺,具有多數枝條;枝條直立或斜上昇,四角形,具有倒伏性粗毛及鱗片。葉對生,卵形或廣卵形,先端漸尖或銳尖,基部鈍或略帶心形,糙紙質,全緣,表面被倒伏性毛茸,背面則有綿毛;基出脈 7 條,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;葉柄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伏毛。花 3~7 枚,大型,顯著,呈頂生或近似頂生的聚繖花序排列;花序很少超過 1 公分,被有粗毛;花柄粗壯,有毛茸,花萼筒壺形,密生絨毛,先端有裂片 5 枚;裂片披針狀三角形,先端銳尖而略呈短尾狀,外面有毛茸;花瓣 5 枚,紫紅色,闊卵形,先端鈍而有尖突。
  • 分佈:中國南方及台灣
  • 用途:園藝觀賞用。藥用是一種多用途的藥用植物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用播種、扦插。栽植介質以腐植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至秋季施肥2~3次。花後修剪整枝,植株老化需強剪。成株不耐移植,以幼珠或袋苗種植為佳。

蘭嶼烏心石



  • 科別:木蘭科
  • 學名:Michelia compressa (Maxim.) Sargent var. lanyuensis S. Y. Lu et al.屬名Michelia(含笑屬)為紀念義大利植物學家Pietro Antonio Micheli(1679-1737);種名改造自compressus(壓扁的),意指其蓇葖果成熟時如同被壓扁呈自動開裂;變種名為地名,蘭嶼產之意。
  • 別名:大葉烏心石
  • 型態特徵:常綠大喬木,樹皮平滑,高可達 20 公尺。葉厚革質到革質,披針形至長橢圓形,葉先端圓至驟凸,長寬比為 2 倍左右,長 5~8 公分,寬 3~4 公分。
    花被片 9~12 枚,像玉蘭花,乳黃色或白色;雄蕊多數,心皮多數,花香似含笑花。蓇葖果卵形或近於球形,聚生於延伸的果軸上,果實長約 1 公分,果皮上有白斑,成熟後會從果頂迸裂,露出兩顆紅色的種子。
  • 分佈:台灣的蘭嶼、綠島,日本、琉球,為台灣特有亞種。
  • 用途:庭園樹、低地行道樹、優良木材。
  • 栽植方法: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、高壓法,但以播種為主。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。春夏季施肥2~3次。春季修剪整枝,修剪主幹下部側枝能促進長高。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。